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性病发生率逐步上升,性病的流行给人类健康、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已经成为了全社会面临的重大公共问题之一,其中,艾滋病的预防备受全社会关注。根据2023年公布的数据来看,当年我国新增艾滋病患者11.05万人,总体的形势不容乐观。
艾滋病“从哪里来”
艾滋病的中文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临床症状表现为各类型的复杂性免疫抑制,如细胞免疫功能受损、CD4+ T细胞进行性减少,由此会引起中枢性神经病变、机会性感染以及恶性肿瘤。艾滋病是由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目前在我国的蔓延速度十分惊人,给人类健康、社会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之后有6~8年的潜伏期,根据个体差异,短则几个月,长则数十年,从感染病毒到发展到终末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临床表现也各有差异。早期一般表现为轻微症状,如发热、恶心、咽痛、皮疹等,极易与感冒混淆;接着会进入无症状期,这段时间一般持续2~8年,具体时间与感染途径、机体免疫力、病毒载量有关;接着会进入感染后期,机体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最终由于肿瘤、严重感染等死亡。
从传播途径来看,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不洁性交、血液传播、吸毒与静脉注射、母婴传播,根据数据来看,性传播占比共计56.9%,注射吸毒传播占比为42%,母婴传播的占比仅为1%。尽管艾滋病十分可怕,但HIV病毒的传播力并不强,病毒暴露在空气中后会迅速死亡,并不会通过拥抱、共餐、握手、共用厕所、共用电话、打喷嚏等途径感染。易感艾滋病的主要群体包括男同性恋者、静脉注射吸毒成瘾者、血友病患者、与高危人群有性关系者。
我国艾滋病的传播新特点
1.传播途径多样
我国的艾滋病传播具有一些特殊之处,以青壮年为主,农村发生率高于城市,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出现了显著变化,除了传统的血液传播以外,经由性途径、吸毒途径的传播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感染人数直线上升,这不仅是一个医学难题,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传播方式隐蔽
随着传播途径的变化,我国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也变得更为隐蔽,经由性途径、吸毒途径传播的艾滋病控制难度非常高,此类人群的身份隐蔽,流动性高,自测意识不强,无法及时发现,如此便给我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艾滋病的预防
1.拒绝不安全性行为
性传播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包括男男行为、男女性行为,性交、肛交、口交都会传染,因此,艾滋病的预防关键就是拒绝不安全性行为,减少性伴侣数量,保持忠诚性伴侣关系。同时,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一方面,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安全套,将其存储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高温与阳光直射,在使用前检查包装是否有破损;另一方面,坚持正确佩戴与保持,如果佩戴不正确,也会增加感染几率。
2.避免共用针具
共用针具是导致吸毒者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原因,共用针具的行为在吸毒群体中广泛存在,导致吸毒群体中艾滋病感染率惊人,同时,共用针具也是感染乙肝、丙肝的重要诱因。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与一个艾滋病患者共用针具,单次感染率为1%~5%,与一个艾滋病患者多次共同使用针具,感染率将达到30%以上,而多次共用在吸毒者群体中更为广泛。直接输入艾滋病患者血液的感染率更高,可达到90%。因此,如果需要进行注射、献血、输血等医疗行为,必须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3.注意个人卫生
艾滋病病毒会广泛分布于人体的血液、阴道分泌物、精液、乳汁、羊水、脑脊液、胸腹水之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好个人防范,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浴巾、毛巾等物品。同时,还要注意由于医疗器械引起的感染,艾滋病患者做过检查的抽血针等器械中可能会残留少许血液,也容易引发病毒的传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之外,如果需要做纹眉、纹身等存在器械穿透皮肤的项目,必须要再三谨慎,选择正规机构。
担心自己得了艾滋病,怎么办?
艾滋病病毒在侵入人体之后,会迅速启动复制机制,如果没有及时检测,制定治疗方案,会导致病毒在人体内大量复制,削弱治疗成效,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可有效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也可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如果有高危行为,需要及时前往疾控中心,由专业机构进行检测,在多数情况下当天即可得到检测结果。还需注意的是,考虑到艾滋病感染后2~3个月的空窗期,即便第一次检测为阴性也不能掉以轻心,在3个月以后还需要进行复查,在连续两次检测结果都为阴性后才能排除感染的可能性。
另外,如果有上述高危行为,那么需要尽早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服用阻断药物,根据实验数据显示,如果可以及早服用阻断药物,可以将艾滋病感染概率下降90%以上。原则上需在高危行为发生后的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物,时间越早、阻断效果越好,连续服用4周以上,可大大降低感染率。
针对母婴传播问题,目前也有了解决方法,如果女性在孕前或者孕中被检查出感染,那么需要及时上报,在当地妇幼保健机构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孕期管理,根据时间节点服用阻断药物,在新生儿出生之后及时进行阻断治疗。
来源:北京市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