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沙热防控方案(2024年版)
一、背景与目的
拉沙热是由拉沙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出血性疾病,主要流行于部分西非国家和地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及国际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我国面临拉沙热疫情输入的风险不断上升。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拉沙热在我国的发生与传播,保障公众健康,特制定本方案。
二、病原学特征
拉沙病毒属于沙粒病毒科,为RNA病毒,对理化因素较为敏感,常用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可有效灭活病毒。
三、流行病学特点
- 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感染拉沙病毒的患者以及携带病毒的多乳鼠等啮齿动物。
- 传播途径
- 动物传人:人类通过接触被鼠类尿液、粪便、唾液污染的物体或吸入含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
- 人际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呕吐物等体液,或经由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防护不足及性接触传播。
- 污染物接触传播:病毒可在潮湿环境中存活一段时间,共用被污染的物品可能引发传播。
-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前往或来自疫区的人员、与鼠类接触频繁的人群以及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
四、防控措施
- 疫情监测与报告
- 加强对来自疫区人员的健康监测,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机制,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上报。
- 预防控制
- 防鼠措施:在疫区做好房屋封堵、食物密封保存、垃圾日产日清等工作,减少鼠类活动。
-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污染物。
- 环境消毒:对可能被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彻底消毒,使用有效氯浓度适宜的含氯消毒剂。
- 医疗防护: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穿戴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手套等。
- 病例管理
-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至少21天。
- 流行病学调查
- 对确诊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追踪感染来源和传播链,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 健康教育
- 加大对拉沙热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拉沙热的认知和自我防护意识。
五、应急响应
- 启动应急预案
- 一旦发现输入性病例或本地传播病例,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疫情处置工作。
- 疫点消毒
- 对患者居住、治疗过的场所及其可能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 密切接触者追踪与管理
- 迅速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和必要的隔离观察。
六、保障措施
- 加强组织领导
-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高度重视拉沙热防控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 技术支持与培训
- 加强对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拉沙热的识别、诊断、治疗和防控能力。
- 物资储备
- 做好消毒剂、防护用品、检测试剂等物资的储备工作,确保疫情发生时能够满足防控需求。
七、总结与评估
定期对拉沙热防控工作进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高防控效果。
本方案将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最新研究成果适时更新。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本方案,确保拉沙热防控工作科学、规范、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