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公布了42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赤峰学院申报的内蒙古自治区口腔颅颌面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名列其中。
实验室立足内蒙古地区,针对口腔颅颌面疾病的病因机制、诊断分析、预防治疗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总面积4257平方米,拥有设备1909台件,总价值2886.72万元,包含固定人员40人,其中博士和高级职称人员33人。还有即将投入使用的总建筑面积25996.97平方米的赤峰学院口腔医学实验实训大楼也将为实验室注入强大动力,如虎添翼,助力其在教学、科研、临床实践中大步奋进,将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口腔医学和口腔医学技术实验室。
“ 医教协同,育德启智”:构建人才培养新高地
实验室以赤峰学院为坚实依托,充分发挥学校涵盖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优势,精心打造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口腔医学2002、2009、2017年均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领先重点学科,2019年口腔医学被教育部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24年获批内蒙古东部唯一口腔医学硕士点,为实验室教学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显著优势。
实验室由口腔实验教学中心、口腔工艺实验室、口腔基础研究实验室三部分组成。口腔实验教学中心平均每学年承担约800学时的实验课程,标准化技能训练平台配备先进的仿真头模与虚拟现实操作系统,让学生在高度模拟的临床场景中反复锤炼技能,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高效转化。2016年,被评为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科研赋能,创新领航”:攀登学术创新高峰
科研是实验室发展的核心动力。近5年实验室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获得自治区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发表高质量论文29篇;出版专著23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12部;制定国家、自治区行业标准各1项;获得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7项,成为自治区、赤峰市口腔医学领域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持续推动医疗科技水平提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实验室主任姜喜玲主持的“基于神经嵴解剖网络的MRI-only脑、面发育异常相关性分析”,聚焦脑面发育复杂问题,探索疾病潜在机制;2021年,实验室被内蒙古教育厅评为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临床深耕,精医为民”:提升医疗服务新高度
实验室坐落于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医院的先进设备和优秀的人才资源是实验室开展研究的基础和保障。实验室将科研成果精准应用于临床实践。在临床诊疗技术创新上,基于MRI-only流程的三维头影测量技术,为颅颌面畸形诊断提供更精准、全面的数据支持,大幅提升诊断准确性与治疗效果;附属医院口腔科年门诊量近10万人次,为研究提供丰富样本,形成科研与临床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2024年12月,姜喜玲院长为带头人的“赤峰学院口腔疾病研究创新人才团队”成功入选第一批“英才兴蒙”工程团队项目,每年给予项目科研经费50万元,连续支持3年。
多项科研成果通过赤峰雅美齿科技术有限公司转化为临床产品,广泛应用于233家口腔医疗机构,涵盖数字化义齿、种植导板等领域,优化了科研成果转化流程和诊疗流程,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校地融合,使实验室做到产学研用无缝衔接,实现科技成果的无障碍转化。此外,实验室参与制定的国家和地方行业标准,规范了口腔医疗行业行为,为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合作共赢,携手并进”:拓展交流合作新视野
实验室以项目为牵引,积极拓展国内外合作版图,与各方携手共进。在国内,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贾富仓团队合作,在三维头影测量研究中提出创新算法,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在国际上,承担多项国际合作项目,促进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在国际教育合作项目中,与多国高校共同参与,举办国际口腔学术会议,推动口腔医学领域的国际化发展。2022年,赤峰学院依托口腔医学获批自治区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24年入选“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成员高校。
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坚守初心,秉持创新精神,力争建成发展有后劲、竞争有实力、创新有延续、运行有保障的更高水平实验室,为赤峰学院高质量发展、为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守护人们的口腔健康不懈努力。
供稿:口腔医学院
校对:王煜森(学生)、丁滢(学生)
审核:永 胜、王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