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食品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夏季气温逐渐升高,食物的不当储存和错误的加工方式极易引发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应该怎样预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
l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接触后30分钟至8小时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胃痉挛等症状,大多数人有腹泻。常来源于未煮熟的食物,如肉片、布丁、糕点和三明治。
l 副溶血性弧菌:暴露后2~48小时出现症状,如水样腹泻、恶心、胃痉挛、呕吐、发烧、发冷。常来源于生的或未煮熟的贝类,尤其是牡蛎。
l 沙门氏菌:暴露后6小时至6天出现症状,常见症状有腹泻、发烧、胃痉挛、呕吐。常来源于生或未煮熟的肉类、鸡蛋、未经巴氏消毒的(生)牛奶和果汁、水果和生的蔬菜。
(2)化学性食源性疾病,常年发生,常见致病因素是亚硝酸盐和有机磷农药。
(3)有毒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有发芽土豆中的龙葵素中毒,菜豆类的皂素、血清凝集素中毒,新鲜黄花菜的秋水仙碱中毒,川乌、草乌中的乌头碱中毒等,真菌及毒素性食源性疾病最常见毒蘑菇中毒和霉变甘蔗中毒。
(4)有毒动物性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是河豚鱼的河豚毒素。
(5)病毒性的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是诺如病毒引起的。暴露后12~48小时出现症状,常见有腹泻、恶心/胃痛、呕吐。常见食物来源有绿叶蔬菜、新鲜水果、贝类(如牡蛎)或不安全的水。
(6)寄生虫类食源性疾病,常见于寄生于螺类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猪、牛等体内的旋毛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等。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吐下泻”,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但有些食源性疾病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还会引起严重的脏器损害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为改善公众健康水平,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出具体而实用的健康指导“食品安全五要点”:
l 保持清洁。餐前便后要洗手,做饭之前和过程中也要洗手。厨房用具保持清洁,厨房和储存食物的地方要注意防虫防鼠。
l 生熟分开。避免“生”食上携带的细菌染到“熟”食上,案板、刀具、器皿分开。在冰箱内的生熟食品用容器或包装袋密封,熟食放在上层,生食放下层。
l 烧熟煮透。一般原则是煮开10-15分钟,如果是大块肉(鸡肉、牛肉),时间还需要长一点。
l 在安全温度下保存食物。冰箱里取出的食物也需要彻底加热再吃才保险。
l 使用安全的水和食材。食物安全首先要确保原料安全。用清洁的自来水冲洗果蔬,食材要新鲜,变质的食材及时扔掉。
来源:赤峰市疾控中心